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科学与传播”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2018年9月18日上午,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气象学会承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气候变化:科学与传播”专题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专题论坛由秦大河院士主持,与特邀嘉宾丁一汇院士、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研究员、IPCC第二工作组副主席AndreasFischlin教授、IPCC第二工作组副主席MarkHowden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等知名国内外专家和现场公众一起交流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与传播。来自气象行业相关专家、科普工作者、各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以及通过中国科协系统报名参会的近120名代表参加活动。中国气象学会王金星秘书长、冯雪竹副秘书长出席了此次活动。
活动现场,特邀嘉宾分别做了主旨报告,并与参会人员一起围绕“气候变化:科学与传播”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共享气候变化研究工作进展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经验。
丁一汇院士作了“增加的气候变化风险与可持续性治理:中国双赢的应对战略”的主旨报告。他分别从“气候变化是否会增加风险”和“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经济取得双赢”两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全球暴雨和洪水、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污染等方面的分析,他指出变暖的气候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都产生了大范围和显著的影响,造成全球风险水平上升。按照《巴黎协定》的2℃或者1.5℃进行减排,走低碳、清洁能源之路才能够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取得双赢、气候变化治理和环境控制取得双赢的目标。
Andreas Fischlin教授主旨报告 AndreasFischlin教授作了“气候变化的挑战、科学及我们如何应对”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要实现长期的全球目标,我们必须要明确实施方法,并且应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目前有三个努力方向,即减缓、适应和承受。首先是减缓,我们必须致力于减排,才能够避免明天的危险;第二是气候变化在持续发生,我们必须要学会适应;第三是我们不得不忍受一些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最后,他指出我们需要很多的科学来应对气候变化。
翟盘茂研究员作了“城市对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的主旨报告。他认为我们如何有效、有序地管理人类社会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将有重要意义。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全球、区域和城市本身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城市的极端降水、高温热浪、空气污染,甚至沿海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这些对城市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受全球变化和城市化效应的影响,未来城市的致灾因子以及极端事件会进一步增加。加之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在增加,交通、资产都在集聚,还有城市产生75%以上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StuartMarkHowden教授作了“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历程的经验教训”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能否把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变成社会公众都能听得懂的科学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气候变化宣传的难点和关键。他们曾经用讲故事的方法,将一件事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分析,从风险、损失、灾害等角度来宣传气候变化知识。他认为必须要研究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与有各种不同想法的人群进行有效沟通,帮助人们增加对气候变化的理解,更好地提高气象科学素质。
潘家华研究员作了“低碳的经济理性”的主旨报告。他谈到,低碳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不仅是与未来相关,与当代也相关。因而,低碳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有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叫经济理性。经济理性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经济人,要趋利避害,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大自然提供给我们很多的关于能源的解决方案,如风、光、水、生物质能,这些都是属于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财富,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低碳就会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在互动交流环节,在场的近120名听众对嘉宾的主旨报告及最近发生的气象灾害等现象十分感兴趣,提问的现场听众络绎不绝。更有线上听众一直关注论坛进展,通过线上提问系统和直播平台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气候问题。秦大河院士为了兼顾现场及网友提出的问题,采用了线上线下问题轮番上阵的方式。为了不错过提问的机会,现场听众也是线上线下忙的不亦乐乎。听众们与各位科学家零距离接触,畅谈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了解IPCC的最新进展,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活动现场,特邀嘉宾分别做了主旨报告,并与参会人员一起围绕“气候变化:科学与传播”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共享气候变化研究工作进展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经验。
丁一汇院士作了“增加的气候变化风险与可持续性治理:中国双赢的应对战略”的主旨报告。他分别从“气候变化是否会增加风险”和“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经济取得双赢”两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全球暴雨和洪水、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污染等方面的分析,他指出变暖的气候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都产生了大范围和显著的影响,造成全球风险水平上升。按照《巴黎协定》的2℃或者1.5℃进行减排,走低碳、清洁能源之路才能够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取得双赢、气候变化治理和环境控制取得双赢的目标。
Andreas Fischlin教授主旨报告 AndreasFischlin教授作了“气候变化的挑战、科学及我们如何应对”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要实现长期的全球目标,我们必须要明确实施方法,并且应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目前有三个努力方向,即减缓、适应和承受。首先是减缓,我们必须致力于减排,才能够避免明天的危险;第二是气候变化在持续发生,我们必须要学会适应;第三是我们不得不忍受一些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最后,他指出我们需要很多的科学来应对气候变化。
翟盘茂研究员作了“城市对响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的主旨报告。他认为我们如何有效、有序地管理人类社会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将有重要意义。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全球、区域和城市本身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城市的极端降水、高温热浪、空气污染,甚至沿海地区的海平面上升,这些对城市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受全球变化和城市化效应的影响,未来城市的致灾因子以及极端事件会进一步增加。加之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在增加,交通、资产都在集聚,还有城市产生75%以上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StuartMarkHowden教授作了“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历程的经验教训”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能否把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变成社会公众都能听得懂的科学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气候变化宣传的难点和关键。他们曾经用讲故事的方法,将一件事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分析,从风险、损失、灾害等角度来宣传气候变化知识。他认为必须要研究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与有各种不同想法的人群进行有效沟通,帮助人们增加对气候变化的理解,更好地提高气象科学素质。
潘家华研究员作了“低碳的经济理性”的主旨报告。他谈到,低碳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不仅是与未来相关,与当代也相关。因而,低碳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有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叫经济理性。经济理性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经济人,要趋利避害,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大自然提供给我们很多的关于能源的解决方案,如风、光、水、生物质能,这些都是属于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财富,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低碳就会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在互动交流环节,在场的近120名听众对嘉宾的主旨报告及最近发生的气象灾害等现象十分感兴趣,提问的现场听众络绎不绝。更有线上听众一直关注论坛进展,通过线上提问系统和直播平台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气候问题。秦大河院士为了兼顾现场及网友提出的问题,采用了线上线下问题轮番上阵的方式。为了不错过提问的机会,现场听众也是线上线下忙的不亦乐乎。听众们与各位科学家零距离接触,畅谈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了解IPCC的最新进展,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论坛进入尾声,秦大河院士说:我们论坛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气候变化的事实,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从而协同促进我们气象事业的发展。特别感谢几位嘉宾的精彩报告,以及听众和网友的互动交流。希望这种活动能够经常举行,建议各位科学家可以到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或机构,为孩子们做些气象科普的事情,为青少年气象科学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秦大河院士的一番话受到嘉宾和听众的一致赞同。